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传统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等节日活动。

在汉文史籍中,阿昌族曾被称为"峨昌"、"娥昌"、"莪昌"、"阿昌"、"萼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阿昌族。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余人,为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习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着称于世。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窝罗节(农历正月初四)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民间节日。
这一带的阿昌族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清扫,节日这天,各家各户清扫祖先墓地,以表示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这一天还请佛爷念经。清明扫墓不仅祭扫自己家的祖坟,还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灵。
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民间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节期四天。

云南省阿昌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分两次举行,一次在农历五月,另一次在农历七月,祭祀之日必须是牛日或猪日。
色曼是阿昌族所信奉的诸神的化身,山、地、水诸神均包括在色曼内,这两次祭祀,旨在祈求色曼保护寨子。色曼庙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在寨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的顶端安放一块石板或木板;一种是用土夯成宽一米半高二米的墙,上梁盖瓦;一种是在祭供前临时盖个小庙。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
节前,家家户户要自制松木火把。据说烧火把是为了驱逐疾病,以祈人畜兴旺,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米线,比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烧小全猪。当夜幕降临,人们燃起火把,先在室内转一圈,将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邪保安。
然后,全寨人手持火把汇集到寨内广场上或原野上,再绕村寨、山坡和田地漫游,以祈消灭虫害、预祝丰收。最后青年男女聚集在广场上,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到深夜。跳舞时,由一个最善歌舞的人领头,其余的人均双手叉腰跟在后面随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观的人也常常呐喊助兴,场面十分热闹,常常通宵达旦。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马日举行。
"塞们"是一个士兵头领的名字,也代表战神。相传在一次战斗中,塞们被敌方打死,这天正好是七月马日,后来塞们变成神。故每逢这天,人们就要用整猪来纪念他,祈求他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平时,如果村里有什么损财、灾祸等,人们要临时祭求塞们。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阿昌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