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那么,鄂温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鄂温克人对于熊也是像鄂伦春人一样具有矛盾的心理。在他们的传说中:熊原来也是人,因犯了错误,上天惩罚他,使他四肢走路,吃野果为生。熊向天神提出一个要求:我变成熊,人们可以吃我的肉,但骨头不能乱扔。天神同意了。所以鄂温克猎民在猎熊时,把枪叫"呼翁基"(吹火筒);熊死,说熊睡了;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表示是乌鸦在吃肉,而不是人;最后要将熊各部位的骨头的一部分捆好,悬挂在两棵树之间风葬,要磕头、敬烟。

鄂温克族一般对死者实行殓棺土葬,举行送葬仪式。过去也曾有树葬和火葬的习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对已故长辈,子女要服孝,并在春节、清明节等日子,举行扫墓、祭奠活动。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鲁"节和瑟宾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鲁"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瑟宾节是每年的6月18日,"瑟宾"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会身着盛装参加聚会,由酋长来主持节日,节日上会有抢银碗,米日干车,赛马等各种体育竞技。还有人们特别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仪式,之后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阔鲁节"。"米阔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时,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时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饭、喝酒时也要先敬火。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

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木框,上放整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之后,全家人向火磕头。祭火后三天内禁止拨火、掏灰。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