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特别的“外交哲学”一直被各国学者深入解读。有人说,实用主义让新加坡倾向于经济上“追随”中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柔性地制衡”中国。近年来,在一些重要事件上,新加坡屡屡发出“反中”言论,为何与中国同根同种的新加坡却选择制衡中国呢?
新加坡外交人士指责中国暗中“干涉别国内政”
新加坡外交部前常务秘书比拉哈里最近在新加坡一个有关“中国公共外交”的研讨会上演讲时,对中国提出莫须有的批评。他说中国试图通过隐蔽行动影响别国,以扩大自身影响,而新加坡也没逃过这种影响,新加坡人应保持警惕。在演讲中,比拉哈里详列中国施加影响的方式,比如违反“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影响所在国决策者或意见领袖的态度,等等。

比拉哈里素来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著称,除在新加坡国内挑起外交界的争论外,还多次在涉华言论上展示强硬态度及莫须有的忧虑。他最近发表的这番言论毫无道理,是在给致力于共同寻求确定性的中新关系添乱。
有专家分析称,比拉哈里的对华指责毫无道理,但却反映了新加坡对华外交以及中新友好合作关系依旧面临不少暗流。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或暗流,同近段时期以来中新关系的大势与主流实际上并不相符。
一名在政界、民间均有影响力的新加坡外交人士,无论如何不应给中新共同维护确定性的伙伴关系添乱,而应着眼于两国关系与地区合作的大势,多谈建设性言论。
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挺美反华
除了指责中国暗中“干涉别国内政”之外,在南海问题上,新加坡也没少捣乱。
新加坡并非南海的主权声索国,但位于南海以南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一侧,处于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关键位置,亦与南海局势息息相关。
2016年6月,南海问题正是出于敏感时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公开表示:“新加坡欢迎中国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在本区域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新加坡也珍惜和美国的交流。”
但事实情况是,新加坡的实际行动却并未如其表述所说的那样,呈“中立”态度。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的种种消极态度,指向其似在扮演着“不光彩的搅局者”角色。
政治和安全上,新加坡与美国“亲密无间”,新加坡一直是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支持者,也是美国在南海推行所谓“航行自由计划”的坚定支持者。新加坡与美国不断加强防务合作,可以说是美国在东南亚最亲的“小兄弟”之一。2016年年初,美国首次在新加坡短期部署P-8反潜侦察机。
2016年4月,新加坡外长维文在国会演讲时称,中国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影响很大,新不接受“强权即真理”。新加坡前外交高官甚至公开质疑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就南海问题达成的共识,并妄称中国干涉东盟内政,向东盟国家施压。

由此可见,新加坡不仅在南海“选边站”,并不断做出“敲打”中国的言行。一方面,新加坡称中国—东盟关系在东盟所有对话伙伴中是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另一方面,新加坡又在南海问题上拉偏架,不仅不支持中国,反而颠倒黑白,对中方进行无端指责,在事关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新加坡对中国态度“复杂而微妙”
为何一个与中国同根同种的国家,要屡屡“反中”?
作为一个热带城市国家,新加坡缺乏战略纵深,自然资源极其匮乏,所有资源包括淡水都依赖进口。但新加坡高度重视国家的独立自主,并极力避免成为某一大国的“卫星国”。
如何在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大国的夹缝中谋求生存,是新加坡外交面临的根本问题。从建国之初,新加坡就逐渐形成“平衡战略”。
新加坡总人口约540万,75%左右是华人,华语也是官方语言之一。尽管有无法回避的“亲缘关系”,但为避免邻国猜忌,新加坡与中国直到1990年10月3日才建立外交关系。1965年8月,新加坡实现独立。独立之初,新加坡所面临的地区和国际环境严峻而复杂,当时的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有人将新视为“中国在东南亚的特洛伊木马”。因此,直到印尼1989年2月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后,新加坡才开始全面与中国建立更深的关系。
对新加坡来说,中国的强大是机遇,也是道难题。日本媒体曾刊文谈到,新领导人的表态有时被外界认为是某种“制衡中国”态度的体现。文章说,2009年李光耀访美时呼吁美国积极参与亚洲事务,确保区域平衡,“这一发言的矛头直指中国在亚洲的崛起,表达了新加坡对中国的复杂心态”。

新加坡支持美军继续驻留东南亚,并欢迎美重返亚太的政策。近年来,新加坡方面的一些亲美言论也曾引起中国国内的不满。但也有人说,不能就此认为新加坡奉行对美国“一边倒”的政策,新希望通过美国来平衡中国,但最不希望看到的是美中交恶。
对于新加坡而言,确实在外交中有维持平衡的意图。这一方面是作为小国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新加坡自己的外交哲学而确定的。能影响大国的意志,对新加坡来说有时是一种荣耀,但新加坡也深知自身影响力的局限。这样的平衡外交有时让新加坡受益,有时又会给新加坡带来选择的困境。